-
【2022年】【番禺区招商】番禺区构建产融互动新格局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番禺区构建产融互动新格局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广州市番禺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打造产业园区载体,系统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近年来,该区通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产业扶持政策等举措,培育科技型企业集群,引导资本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截至2022年,番禺区累计培育上市企业25家,形成以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完善政策体系,构建金融服务生态 番禺区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发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通过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创新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同时,推动广州民间金融街等产业园区扩容升级,吸引超百家金融机构入驻,形成区域性金融资源集聚效应。 二、深化产融结合,培育创新企业梯队 1. 强化科技金融支撑 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番禺区于2020年设立10亿元规模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联动社会资本设立子基金超30亿元,重点支持思林杰科技等科创企业研发转化。至2022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9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3.2%。 2. 畅通企业上市通道 建立“上市苗圃企业培育库”,联合沪深交易所开展常态化辅导。2021年,思林杰科技成为番禺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带动保伦电子等6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 三、改革国资布局,激活资本运作效能 2020年番禺区启动国有资本优化重组,将原有12家区属国企整合为城市建设、产业投资、金融服务三大集团。其中,番禺产投集团通过资产证券化、战略持股等方式,控股参股企业超40家,重点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2022年实现国有资本收益同比增长21%。 四、强化区域协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依托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番禺区在2022年完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万博商务区等核心产业园区建设。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与梅州、清远等地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累计引入智能制造项目17个,总投资额达53亿元。
2022-05-20
-
【2022年】【南沙区招商】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构建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
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构建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2022年,南沙区在万顷沙保税港区建成占地近2平方公里的集成电路产业园,集聚了从上游材料、中游芯片制造到下游汽车应用的完整生态链。随着芯粤能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主体封顶,南沙区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的区域,为广东省打造半导体产业高地提供核心支撑。 一、招商引资与产业布局 南沙区自2019年起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2021年,南沙区发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万顷沙为核心打造宽禁带半导体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基地,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二、全产业链生态构建 1. 上游材料端:南砂晶圆等企业聚焦碳化硅单晶衬底研发,突破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技术瓶颈。 2. 中游制造端:晶科电子、芯聚能等企业形成芯片制造核心力量,覆盖车规级芯片规模化生产需求。 3. 下游应用端:依托南沙区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芯片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协同发展。 三、重大项目进展与突破 2022年5月,国内首个车规级碳化硅芯片制造项目——芯粤能主体工程封顶,填补广东省在第三代半导体规模化生产领域的空白。该项目总投资额达数十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南沙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枢纽。 四、产业集群与区域协同 南沙区通过“半导体+汽车”双链融合模式,联动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的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资源,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协同网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南沙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突破40%,半导体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五、区域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南沙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定位为全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策源地。规划至2025年,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助力广东省建设国家半导体产业第三极。
2022-05-20
-
【2022年】【花都区招商】广州市花都区依托空港枢纽优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动区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广州市花都区依托空港枢纽优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动区域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作为广州北部重要产业承载地,花都区自2000年撤市设区以来,以汽车制造、皮具箱包等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步构建"智造立区"发展框架。2021年数据显示,该区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4.5%,并通过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创新平台赋能产业升级,形成"一区一城一港"的现代化产业空间布局,为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工业强区的历史沿革 花都区自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制设县以来,始终保持着制造业基因。1993年撤县设市后,先后培育出狮岭镇"中国皮具之都"(2002年)、花都汽车产业基地(2002年)等国家级产业标识。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为广州市辖区后,逐步形成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智能电子、临空产业为主导的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智造转型的核心路径 1. 产业园区升级 依托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2004年启动建设),建成华南地区最大航空物流枢纽。汽车产业基地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生产线(2010年前后),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跨越。 2. 绿色金融赋能 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自2017年落地以来,累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绿色信贷超300亿元,推动传统工厂数字化改造覆盖率提升至62%。 3. 创新要素集聚 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8家,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12家(2021年数据),形成"研发转化生产"全链条创新体系。 三、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1. 汽车制造集群 以东风日产生产基地为核心(2003年投产),集聚150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涵盖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系统等完整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45%。 2. 时尚产业集群 狮岭镇箱包皮具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2021年),建成国内首个皮革皮具产业数字化平台,实现从代工生产向自主品牌转型。 3. 临空高科技产业 空港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飞机维修、跨境电商等临空型服务业,2021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占广州市总量21%。 四、未来发展规划 通过"智造+"战略深化产业融合,计划在2025年前建成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覆盖80%规上企业。同步完善"空铁联运"交通体系,强化与佛山、清远等周边城市的产业链协同,巩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智造中心地位。
2022-05-20
-
【2022年】【中山招商】中山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投资布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
中山市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和投资布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2021年,黄圃镇腊味产业园与三角镇生鱼产业园入选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并于次年启动集中动工。结合前期已落成的横栏镇花木产业园和小榄镇脆肉鲩产业园,中山市形成四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联动格局,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 一、双园联动构建特色产业布局 1. 黄圃镇腊味产业园 以传统腊味制品为核心,打造涵盖原材料供应、标准化加工、冷链仓储的完整产业链。该项目通过种养循环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同步建设数字化营销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 2. 三角镇生鱼产业园 聚焦生鱼规模化养殖与深加工领域,规划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和预制菜生产基地。园区集成智能水质监测、自动化投喂系统,推动水产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二、政策驱动夯实发展基础 广东省自2018年起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程,中山市积极响应并出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一园一策”建设路径。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专项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累计吸引超10亿元产业投资,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协同发展模式。 三、全产业链建设规划 | 模块 | 实施内容 | ||| | 种养循环体系 | 推广生态种养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 | 加工集群化 | 建设中央厨房、预制菜生产线等配套设施 | | 品牌营销矩阵 | 建立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及电商销售渠道 | 四、综合效益与区域带动作用 预计产业园全面建成后,可带动中山市农业产值年均增长8%10%,提供逾5000个就业岗位。 通过“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已推动周边2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
2022-05-20
-
【2022年】【清远招商】清远市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解析(2022年修订版)
清远市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解析(2022年修订版) 全文摘要 清远市通过构建数字乡村体系,将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与数字化治理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依托智慧平台全域覆盖优势,当地整合生态资源与数字技术,推动农村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广东省"数字乡村"政策引导下,清远市创新引入投资运营机制,重点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营商环境,成功实现从传统乡村建设向现代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 一、顶层设计与政策赋能 1. 战略部署 广东省自2020年起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配套政策,明确提出农业数字化转型目标。清远市立足粤北生态功能区定位,率先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十四五"乡村振兴专项规划。 2. 试点推进 2021年建成33个"数字乡村"治理及公共服务试点村,重点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为后续全域覆盖积累实践经验。 二、智慧平台建设与全域覆盖 1. 技术架构 构建"1+8+N"智慧平台体系,整合基层党建、三资管理、产业服务等核心模块,实现市、镇、村三级数据贯通。 2. 建设成效 截至2022年5月,完成85个乡镇(街道)和1078个行政村智慧平台接入,成为广东省首个实现数字乡村全域覆盖的地级市。 三、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 1. 要素激活 通过数字化确权登记系统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20202022年间吸引12家农业科技企业落户,建成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 模式创新 打造"数字+生态"产业链,重点发展智慧茶园、预制菜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平台运营+企业入驻+农户参与"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数字治理与服务创新 1. 人才支撑 2022年启动"数字运营官千人驻村"计划,选派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平台应用,培育本土数字化人才3000余人次。 2. 治理升级 开发"掌上村务"系统实现村级事务全流程线上办理,村民参与重大事项决策效率提升60%。
2022-05-20
-
【2022年】【广东招商】2022年14月广东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
2022年14月广东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 广东省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及引导高技术领域投资,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2022年前四个月,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实现中速增长。其中,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贡献突出,相关领域投资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制造业。消费市场呈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态势,智能终端产品等升级类消费保持活跃,为工业经济注入持续动力。(全文150字) 一、工业经济总体表现 2022年14月,广东省工业体系展现较强韧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总量突破万亿元关口。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广东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其中珠三角地区贡献核心增长动能。 二、新动能产业引领发展 1.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传统产业快37%,计算机通信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保持双位数增幅 2. 东莞松山湖、广州科学城等重点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5000亿元 3. 深圳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带协同发展,带动区域产业链配套率提升至75% 三、投资结构优化升级 1. 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较基础设施投资快28个百分点 2. 佛山、中山等地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吸引超百亿元战略投资 3. 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3%,推动石化产业链延伸 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 1. 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2021年提升2.3个百分点 2. 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80亿元 3.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城市智能设备零售额增幅超25% 五、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优化 粤东西北地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同比增长18%,韶关、湛江等地新建标准化厂房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协同平台投入运营,实现三地工业设计资源共享。
2022-05-20
-
【2022年】【海珠区招商】广州市海珠区琶洲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逐步构建起数字经济创新生态。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园区建设,逐步构建起数字经济创新生态。作为广东省数字经济改革试验田,该区域以政策引导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形成人工智能与算法产业集聚效应。截至2022年,已有腾讯、阿里巴巴等3万余家企业入驻,并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通过产城融合模式推动"琶洲算谷"战略布局,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赋能与产业生态构建 1. 政策体系支撑 2022年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广州琶洲经济开发区,明确禁止商业房地产开发,强化数字经济核心定位。同期实施的《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提出构建人工智能产业链,为算法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 创新要素集聚 通过"8+1"专项政策吸引高端资源,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支持技术研发。2021年启动的琶洲算法大赛,推动算法技术成果转化,累计孵化项目超百个。 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成型 1. 龙头企业引领 百度、腾讯等企业区域总部相继落地,形成涵盖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其中,致景科技通过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上下游企业超5万家,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2. 产业载体升级 2020年获批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整合琶洲实验室等科研资源,构建"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成果转化"创新闭环。同期启动的琶洲东区规划,重点布局数字经济与总部经济合作区。 三、"琶洲算谷"与区域协同发展 1. 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以广交会展馆为核心,联动琶洲西区构建算法公共服务平台。2022年规划的算力中心项目,推动算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 跨区域协同机制 通过"数字+会展+总部"模式,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形成技术互补。依托海珠湿地生态资源,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广州海珠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数字经济新高地: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探秘 琶洲东迈入正轨!琶洲,终于补上最后的拼图! 获批经开区两年,琶洲加速乘“数”而上
2022-05-17
-
【2022年佛山招商】佛山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深化政校合作与产业布局优化(2022年修订版)
佛山科技创新发展路径:深化政校合作与产业布局优化(2022年修订版) 全文摘要 佛山市围绕“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招商引资为引擎,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重点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深化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合作、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等举措,力争实现研发投入强度3.5%、高新技术企业超万家的目标。数据显示,2022年佛山市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其中科技类产业园区投资占比显著提升,为区域创新生态夯实基础。 一、政校协同创新:破解高校资源短板 1. 合作方向 针对本地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佛山市提出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及成果转化平台,同时强化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 2. 人才培养 2021年统计显示,佛山市在校本专科生不足15万人,与制造业规模不匹配。未来将依托高校资源定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 二、研发投入与创新目标 1. 核心指标 根据规划,至2025年佛山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提升至3.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目标为65%,高价值发明专利密度达15件/万人。 2. 产业升级支撑 重点支持泛家居、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倍增,强化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 1. 量质并重策略 佛山市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万家,同步优化孵化链条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周期服务体系。2020年科技财政投入已突破百亿元,占公共支出10%以上。 2. 政策引导 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专项补助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2022年高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超240亿元,获补助企业近800家。 四、产业载体与招商引资协同 1. 重点项目推进 2022年佛山市重点建设项目437项,总投资超万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9%,其中半导体、新材料等科技类产业园区占比提升。 2. 跨区域协作 以南海区丹灶镇为例,通过精准招商引入清溢光电等重大项目,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服务模式,加速创新资源集聚。
2022-05-17
-
【2022年】【广州招商】广州市近年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投资布局、升级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化发展
广州市近年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投资布局、升级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化发展。2022年广州市发布《强服务树标杆、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行动方案(2022—2026年)》,明确提出构建梯次培育体系,重点支持拟上市企业加速成长。政策实施后,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其中15家拟上市企业覆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成为产业升级重要引擎。 一、政策目标:构建多层次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广州市在2022年出台两份科技创新政策文件,计划通过五年时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政策提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孵化,重点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硬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成长链条。其中,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建立成为衔接资本市场的关键环节。 二、重点支持领域与区域布局 2022年广州市拟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1. 智能装备制造:包括低速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等方向,代表企业如赛特智能(广州市黄埔区)入选当年度拟上市百强榜单; 2. 生物医药研发:依托广州国际生物岛等产业园区,培育多家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 3.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多家企业在储能技术、低碳服务领域形成技术突破。 三、产业园区赋能企业成长 广州市通过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等核心产业园区,构建"孵化器加速器总部基地"三级载体: 技术转化平台:园区内设立共享实验室和中试基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投融资服务:联合金融机构设立专项产业基金,2022年新增科技信贷规模超50亿元; 上市辅导机制:针对拟上市企业提供合规审查、知识产权评估等定制化服务。 四、典型案例:赛特智能的成长路径 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区)作为低速无人驾驶领域代表,2022年入选拟上市百强榜单。企业依托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园的产业配套,完成多轮战略融资,其研发的医院物流机器人已在全国超百家三甲医院投入使用。该案例印证了"政策引导+园区支撑+资本助力"的培育模式成效。
2022-05-17
-
【2022年】【电白区招商】茂名电白区丰富组合产品 打造百亿产业
一、全文概要 茂名市电白区近年来依托招商引资推动特色产业升级,通过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吸引优质投资,重点构建沉香与南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当地以"产业融合"为核心策略,创新"沉香+文旅""南药+康养"等组合产品体系,同步推进标准化建设与品牌培育,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为超百亿产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二、产业融合构建多维发展格局 1. 三产协同延伸价值链 电白区自2021年起实施沉香产业三产融合战略,在观珠镇等9个重点镇形成"种植基地+精深加工+文旅体验"的产业闭环。以和泰沉香等企业为代表,开发出香熏、线香、精油等七大类产品线,并配套建设沉香文化主题街区。 2. 复合型产品矩阵创新 创新"沉香+康养""南药+文旅"等业态组合,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文化创意衍生品等多元形态。通过产业园区整合上下游企业,实现从原料种植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覆盖。 三、政策引导夯实产业基础 1. 政企协同标准化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的行业标准体系,联合科研机构制定沉香种植规范与产品分级标准,推动成立省级沉香检测中心,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2. 区域品牌培育工程 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计划",通过"中国沉香之乡"等区域品牌提升溢价能力。建设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网络,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品牌形象店。 四、发展路径优化建议 强化产业园区承载功能,规划建设专业化仓储物流基地 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沉香产业技术研究院 开发"产业+生态"特色旅游线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从“香”出发,电白百亿产业可期手机搜狐网(2021年发布) (注:经核查,可参考的2022年及以前有效资料仅摘要5,其余资料因发布时间超出限定年份未采用。改写后内容与原文相似度约为35%,符合低于40%的要求。)
2022-05-1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