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惠州招商】惠州:进出口重上 3000 亿 结构优化显活力
惠州:进出口重上 3000 亿 结构优化显活力 一、外贸规模恢复: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双增长 2021 年,惠州市进出口总值 3055.1 亿元,同比增长 22.8%,重回 3000 亿元台阶。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 1602.4 亿元,占 52.4%,增长 20%;一般贸易进出口 1303.6 亿元,增长 26.7%,占比提升至 42.7%,成为主要增长动力。 二、产品结构升级:机电产品与新兴业态领跑 机电产品主导 出口机电产品 1659.7 亿元,增长 25%,占出口总值 77.8%,其中液晶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出口合计 429.1 亿元,增长 28%。 新兴业态崛起 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 50%,仲恺高新区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吸引亚马逊、阿里巴巴等平台入驻,2021 年线上交易额超 200 亿元。 三、区域载体发力:仲恺高新区成增长极 仲恺高新区聚焦 “5+1” 现代产业体系,2021 年 GDP 突破 808 亿元,增长 17.9%。TCL 华星光电 t7 项目量产,年产 12 代面板 60 万片,全球超大尺寸面板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5%;德赛西威智能网联产品出货量增长 40%,成为特斯拉、大众等车企核心供应商。 四、未来展望:构建 “双循环” 重要节点 惠州计划 2025 年进出口额达 4000 亿元,重点发展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产业。依托深惠产业合作区,2022 年计划引进深圳电子信息企业 50 家,建设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目标年产值超 500 亿元。
2022-01-28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GDP 首破 3 万亿 韧性发展成标杆
深圳:GDP 首破 3 万亿 韧性发展成标杆 一、经济总量跨越:三万亿背后的产业支撑 2021 年,深圳市 GDP 达 3.07 万亿元,成为全省首个破 3 万亿城市,同比增长 6.7%,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展现强劲韧性。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1.6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51.3%,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产业增长超 10%,成为核心增长极。 二、创新驱动:改革与科技双轮发力 综合改革试点 47 条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包括土地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例如,试点科技人才 “揭榜挂帅” 制度,2021 年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超 1000 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 3000 亿元。 核心技术突破 华为研发投入达 1615 亿元,5G 专利占比全球 38%;大疆创新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有率超 70%,推出行业首款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 三、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并重 先进制造业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4.9%,工业投资增长 11.3%,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 150%,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 现代服务业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 9.1%,深交所上市公司市值超 30 万亿元,注册制改革后新增上市公司 47 家,居全国第一。 四、区域协同: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凸显 深圳牵头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等平台集聚全球顶尖科研团队。2021 年,深圳对大湾区其他城市投资超 5000 亿元,前海合作区新增注册企业超 10 万家,其中港澳企业占比 15%,成为港澳青年创业首选地。
2022-01-28
-
【2022年南海区招商】佛山南海:外贸 “七连增” 民企活力迸发
佛山南海:外贸 “七连增” 民企活力迸发 一、外贸持续增长:规模与效益双提升 2021 年,佛山市南海区外贸进出口总值 1845.7 亿元,同比增长 21.5%,实现 2015 年以来 “七连增”。其中,出口 1351.5 亿元,增长 22.6%;进口 494.2 亿元,增长 18.3%。一般贸易占比 58.7%,增长 25.3%,成为主要驱动力。 二、经营主体活跃:民营企业成主力军 民营企业进出口 1406.3 亿元,增长 30.1%,占比 76.2%,较上年提升 5 个百分点。例如,广东新怡内衣集团通过跨境电商出口欧美市场,2021 年销售额增长 50%,自主品牌 “爱戴” 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0%。 三、市场多元化:RCEP 与 “一带一路” 成效显著 对东盟、美国、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 24.1%、28.7%、25.8%,合计占 47.8%;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增长 27.5%,对 RCEP 成员国增长 19%。南海区举办 “一带一路” 经贸合作对接会,2021 年促成贸易订单超 100 亿元,其中与越南、马来西亚交易额增长 35%。 四、产业支撑:制造业与贸易协同发展 南海依托铝型材、家具、机械装备等产业,2021 年铝型材出口增长 22%,占全国出口量 25%;家具出口增长 18%,欧美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5%。同时,建设佛山跨境电商综试区南海园区,2021 年新增入驻企业 300 家,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 60%。
2022-01-28
-
【2022年广东招商】广东医疗器械产业:2023 年目标 1700 亿 广深双核心引领
广东医疗器械产业:2023 年目标 1700 亿 广深双核心引领 一、政策驱动:全链条提升产业能级 广东省印发《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 “两步走” 目标:到 2023 年,规模以上医疗器械制造业营收达 1700 亿元,年均增长 20% 以上;到 2025 年,培育 2—3 家市值超千亿企业,形成世界一流产业集群。方案从创新链、企业培育、园区建设等 8 个方面提出 33 项任务,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二、创新生态构建:研发与转化双轮发力 广东聚焦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等领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器械创新中心,2021 年投入研发经费超 50 亿元,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00 张。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研发的便携式彩超仪通过 FDA 认证,出口额增长 35%;广州万孚生物研发的新冠检测试剂全球销量超 10 亿人份,成为抗疫主力产品。 三、企业梯次培育:龙头带动与专精特新并重 实施 “千亿企业培育计划”,支持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扩大产能,2021 年迈瑞医疗营收突破 250 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2%。同时,培育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50 家,珠海健帆生物的血液净化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 60%,出口至 50 多个国家。 四、产业园区集聚:专业化与国际化并行 广州国际生物岛、深圳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快速发展,2021 年入驻企业超 2000 家,产值增长 30%。深圳坪山园区推出 “研发 — 中试 — 生产” 一体化服务,企业研发周期缩短 40%,吸引辉瑞、默克等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2022-01-28
-
【2022年湛江招商】湛江:千亿石化集群崛起 绿色制造成名片
湛江:千亿石化集群崛起 绿色制造成名片 一、产业集聚:三大龙头领航全产业链 湛江东海岛石化产业园集聚中海油、中科炼化、巴斯夫三大龙头企业,形成 “石油开采 — 炼化 — 精细化工” 全链条。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年产原油 1050 万吨,中科炼化一期年产 800 万吨炼油、100 万吨乙烯,巴斯夫一体化项目投资超 100 亿欧元,首套装置 2022 年试运营,三大项目预计年产值超 2000 亿元。 二、绿色转型:低碳技术与循环经济 能效提升 中科炼化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单位炼油能耗低于 50 千克标油 / 吨,优于国家标准 10%;巴斯夫项目使用 100% 可再生能源,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 160 万吨。 循环经济 园区建立 “废料 — 原料” 循环体系,2021 年综合利用工业废料超 200 万吨,中水回用率达 85%,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三、创新发展:产研融合提升竞争力 中科炼化与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高端聚烯烃产品,2021 年抗冲聚丙烯销量超 20 万吨,出口非洲市场;中冠石油联合上海化工研究院建设 “高端聚烯烃” 基地,开发茂金属聚乙烯等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附加值提升 30%。 四、港口支撑:打造国际物流枢纽 湛江港升级 40 万吨级航道,2021 年货物吞吐量达 3.5 亿吨,其中原油吞吐量增长 25%。开通 “湛江 — 新加坡” 石化产品直航航线,物流成本降低 20%,2021 年保税物流进出口增长 93.9%,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石化产品集散中心。
2022-01-28
-
【2022年东莞招商】东莞:万亿 GDP 背后的民营经济密码
东莞:万亿 GDP 背后的民营经济密码 一、经济总量跨越:地级市中的 “隐形冠军” 2021 年,东莞市 GDP 突破万亿元,成为广东第四个 “万亿俱乐部” 城市。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以不到 0.03% 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 0.9% 的 GDP,规上工业增加值达 5700 亿元,工业投资增长 19.5%,展现出强劲的制造业韧性。 二、民营经济主导:市场主体与创新活力 东莞注册登记的市场主体超 130 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 9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7387 家,居全国地级市第二。A 股上市公司 45 家,2021 年新增 7 家,总市值超 8000 亿元。以凤岗镇为例,全镇规上工业企业超 300 家,其中外资企业占比 40%,形成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2021 年全镇 GDP 增长 10%。 三、镇域经济特色:“一镇一品” 格局成型 东莞 4 个街道、28 个镇均形成特色产业:长安镇手机配件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 30%,虎门镇服装产业年产值超 1400 亿元,松山湖高新区聚集华为终端等企业,2021 年营收超 3000 亿元。这种分散化、均衡化的镇域经济,构成了东莞 “世界工厂” 的根基。 四、未来展望:从 “制造” 到 “智造” 东莞计划到 2025 年,GDP 突破 1.4 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 3.8%,建成 30 个数字化示范工厂。依托松山湖科学城,布局大科学装置,推动华为终端研发总部等项目建设,目标成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
2022-01-27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放宽市场准入: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激活改革动能
深圳放宽市场准入: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激活改革动能 一、政策突破:国家级文件赋能先行示范区 2022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涵盖科技、金融、医疗等六大领域 24 条措施,旨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例如,在科技领域,允许数据要素跨境流动,支持建设国际数据交易所;在金融领域,试点非银行支付机构境外展业。 二、科技领域:数据要素与跨境研发突破 深圳将审慎设立数据要素交易场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集聚流通,2021 年深圳数据交易额超 1000 亿元,华为、腾讯等企业参与制定数据标准 20 项。在跨境研发方面,允许港澳高校科研团队在深圳自由开展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 年跨境研发项目超 50 个。 三、医疗与教育:开放与创新并重 医疗领域,允许港澳医师经简单备案执业,2021 年新增港澳医疗机构驻点 12 家,服务患者超 20 万人次;教育领域,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高校联合培养,试点职业教育 “双证书” 制度,2021 年培养跨境人才超 5000 人。 四、区域协同:引领大湾区制度型开放 深圳放宽市场准入措施将形成 “深圳试点 — 湾区协同 — 全国推广” 的机制,例如数据要素交易规则、跨境金融监管等经验将逐步向大湾区其他城市复制,2022 年计划开展跨区域试点项目 10 个,推动大湾区要素流动效率提升 20%。
2022-01-27
-
【2022年深圳招商】深圳科技创新 “十四五”:5.5% 研发投入打造全球高地
深圳科技创新 “十四五”:5.5% 研发投入打造全球高地 一、规划蓝图:锚定全球科技创新标杆 深圳市发布《科技创新 “十四五” 规划》,明确 “20+8” 技术主攻方向,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十大产业集群及八大未来产业。目标到 2025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5.5%—6%,基础研究经费占比 5.5%—6%,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二、重大平台布局:光明科学城引领突破 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等大科学装置,2021 年启动首批项目建设,总投资超 200 亿元。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平台聚集顶尖团队,2021 年取得科研成果 300 项,其中脑科学领域发表 Nature 论文 5 篇。 三、产业创新生态:企业主导与成果转化 深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1 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 90%,华为、大疆等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30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330 亿元,同比增长 25%,深圳技术交易所促成成果转化项目超 1000 个,其中 80% 落地大湾区。 四、未来产业前瞻:八大未来产业抢先机 重点布局合成生物、量子信息等八大未来产业,建设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2021 年合成生物企业营收增长 40%,华大合成基因等企业突破基因编辑关键技术。计划到 2025 年,未来产业产值超 3000 亿元,形成新增长极。
2022-01-26
-
【2022年顺德区招商】顺德 “科技 + 金融” 双轮驱动:万亿工业强区的创新密码
顺德 “科技 + 金融” 双轮驱动:万亿工业强区的创新密码 一、研发投入领跑全国县域 2021 年,顺德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达 4.2%,居全国县域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 2015 年的 513 家增长至 6600 家,6 年增长 12 倍。美的集团研发投入超 100 亿元,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10 项。 二、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设立 100 亿元科技创新基金,2021 年投资科技项目 80 个,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 300 亿元。建设银行顺德分行推出 “科技秒贷”,基于企业研发数据授信,2021 年放款超 50 亿元,惠及企业 2000 家。 三、产业升级成效 新能源汽车领域,引进比亚迪半导体、英飞凌等项目,建成大湾区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2021 年产值增长 50%。医疗赛道,联东 U 谷・顺德生命科学园引进企业 30 家,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预计 2025 年产值超 200 亿元。
2022-01-25
-
【2022年三水区招商】乐平镇:佛北战新产业园引擎 打造大湾区产业新地标
乐平镇:佛北战新产业园引擎 打造大湾区产业新地标 一、工业主战场的战略定位 作为佛山市三水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乐平镇 2021 年工业总产值突破 800 亿元,占全区比重超 30%。在三水区 “城市三水” 高质量发展版图中,乐平镇以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为抓手,聚焦 “先进制造 + 电子信息 + 新材料” 产业方向,目标成为大湾区产业新地标。2022 年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重点推进产业空间重构、区域协同发展和民生福祉提升,力争引进超 10 亿元项目 5 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 以上。 二、产业升级与空间拓展 乐平镇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2021 年完成拆除面积 1365 亩、综合整治 1749 亩,释放产业空间超 2000 亩。通过 “村改 + 招商” 模式,引进 9 个优质工业项目,包括投资 12 亿元的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和投资 8 亿元的智能装备制造项目,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超 50 亿元。同时,推出 3600 亩村改优质地块,重点布局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吸引深圳、东莞等地产业外溢。 三、区域协同与交通互联 依托佛北战新产业园区位优势,乐平镇积极对接广州花都、清远清新等周边区域,规划建设 “乐平 — 花都” 产业走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协同。交通方面,佛山地铁 4 号线延长线纳入规划,建成后 30 分钟可达广州中心区;广湛高铁佛山北站选址邻近乐平,未来将形成 “高铁 + 地铁 + 高速公路” 的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区域资源集聚能力。 四、民生与生态保障 2022 年计划投入 5 亿元推进民生工程,包括新建公办学校 2 所、扩建医院 1 所,新增学位 3000 个、医疗床位 500 张。在生态治理方面,启动北江沿岸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滨江公园和碧道 10 公里,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2022-01-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